日期:2011-09-15 来源:本站 供稿: 作者:管理员 类别:独立撰写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获国际医学大奖
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揭晓,其中的临床医学奖奖项颁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81岁的屠呦呦教授,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发现。
拉斯克医学奖简介
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拉斯克奖最初设有三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Basic Medical Research)、临床医学研究奖(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1997年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拉斯克奖获得者由25名来自各国的杰出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选产生。评选过程被认为是公平、预知、正直的典范。
拉斯克奖的评选结果通常于9月公布,而诺贝尔奖通常是10月公布,至今为止拉斯克奖得主中已经有80人获诺贝尔奖,其中28人是在过去20年中获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视为“美国的诺贝尔奖”,或者是诺贝尔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奖项的评选不仅被认为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里程碑,还是各国从上至下提升对医学科学重要程度的认识之焦点。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但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中医与中药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