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EnglishMap
  • 首 页
  • 中心简介
  • 通知通告
  • 政策法规
  • 国际合作
  • BIOECONOMY

首页 >> 中文 >> 国内新闻

中国科学家利用CRISPR成功修复β-地贫缺陷基因

日期:2016-07-15 来源:本站 供稿:公共卫生处 作者:管理员 类别:摘录转发

对于β-地中海贫血患者而言,治疗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不断地输血补给患者的红细胞以维持生存,然而这种方法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既是痛苦的也是花费巨大的。一方面患者可能面临每两周就经历几乎“全身性”的换血,一旦停止就危及生命;另一方面,长期地依赖输血对患儿和家庭乃至社会都是巨大的经济、身理及心理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输血补充红细胞的治疗仅仅是治标的方法,而非治本之策。另一种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唯一根治地贫的方法。其治疗原理在于,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地贫患者,使地贫患者能够诱导分化出足够的红细胞。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却面临着配型的巨大难题。造血干细胞最好的白细胞抗原完全匹配的供体成功配型的概率非常低,大多只出现在有血缘关系的兄弟,而人群中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匹配的健康捐献者的几率极其有限。此外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昂贵,需要约五十万的治疗费。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大多数地贫患者和家庭而言成为一种奢望。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纠正β-地贫iPSCs(诱导多能干细胞)中的β珠蛋白基因(HBB)突变,使其诱导分化出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为没有骨髓移植匹配捐赠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自体移植治疗选择。该团队目前是在小鼠身上做的这一实验,30多例小鼠移植实验全部获得成功,下一步将考虑在大型动物身上做实验。这一研究为没有骨髓移植匹配捐赠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自体移植治疗选择,为β-地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该研究结果获得创刊逾百年的经典生化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肯定并迅速予以发表。

不过,目前想要通过iPSCs诱导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β-地贫仍有许多瓶颈:首先,在iPSC诱导过程中,基因组重排导致iPSC细胞的基因不稳定,从而可能产生许多新的基因突变,其中有一些突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其次,基因编辑过程中,对iPSCs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也构成了新的挑战。再次,iPSCs分化的造血干细胞与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治疗策略要真正运用于临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来源:生物谷

供稿:公共卫生处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4号楼

电话:010-88225100 传真:010-88225200 E-mail:cncbd@cncbd.org.cn 京ICP备05037963号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邮编: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