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9-29 来源:本站 供稿:生物资源与安全处 作者:管理员 类别:摘录转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八年的努力,成功利用RNAi技术在防治棉花黄萎病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的科技转化,对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以及棉花产业的安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侵染结构和致病机理,发现大丽轮枝菌产生特殊的侵染结构——附着枝,附着枝进而形成穿刺钉,刺穿根表皮细胞壁,最终实现根维管组织的定殖。随后,成功利用寄主诱导RNAi(HIGS)技术在早熟陆地棉中实现了抗黄萎病的种质创新,新品系经过实验室和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抗病性鉴定中心的鉴定,抗黄萎病性相对于对照品种提高了22.25%。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s, Zhang et al., 2016),这是国际上首次为HIGS在植物防控真菌病害的运用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该技术在棉花抗黄萎病上的突破将大幅度推动陆地棉抗黄萎病的种质创新。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大丽轮枝菌侵染棉花诱导积累一类植物内源小RNA(miRNAs),这些miRNAs能够转运到病菌细胞中,降解病菌的致病基因,研究论文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Zhang et al., 2016 26-Sep-2016 online)。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植物-真菌跨界小RNA诱导病原靶基因沉默的抗病新途径。这一自然抗病新途径的发现,为HIGS技术在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将引领宿主-病原菌互作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层面。
来源: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供稿:生物资源与安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