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EnglishMap
  • 首 页
  • 中心简介
  • 通知通告
  • 政策法规
  • 国际合作
  • BIOECONOMY

首页 >> 中文 >> 国内新闻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发现生命早期低剂量镉摄入促进雄性成年后的脂肪积累

日期:2016-10-28 来源:本站 供稿:生物资源与安全处 作者:管理员 类别:摘录转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营养科学研究所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环境健康领域顶级学术期刊《环境科学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该项工作从生命早期镉暴露干扰肠道菌群稳态促进小鼠体脂累积的角度对重金属镉的健康危害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镉是我国土壤和水源污染非常严重的重金属,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镉列为重点研究的食品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镉认定为I类致癌物。

研究人员通过在小鼠的饮用水中添加低浓度的氯化镉,让小鼠从生命早期就开始持续摄入含有低浓度镉的饮水。虽然这些小鼠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急性中毒症状,都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在成年后却出现了显著的脂肪累积,包括机体总脂肪含量、血脂水平、血胆固醇水平、肝脏脂肪含量等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上升。该现象说明即使是低浓度的镉,如果在体内长期蓄积也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有趣的是,镉的这种生理影响具有性别差异,虽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该现象只在雄性小鼠中被观察到,雌性小鼠即使饮用同样镉含量的饮水也没有发生上述变化。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在小鼠出现脂肪积累的症状之前,它的肠道菌群就已经表现发出了明显改变,如果将喝含镉饮水的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正常小鼠的话,即使没有接受过镉处理,这些受体小鼠的脂肪含量也增加了,说明肠道菌群紊乱是小鼠脂肪累积的促进因素。而如果杀死小鼠的肠道细菌,即使喂食含镉的饮水也不在能增加小鼠的脂肪含量,从而证实生命早期低浓度的镉摄入能够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稳态,影响机体成年后的脂代谢进程。考虑到脂肪增加与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代谢综合症等的发生密切相关,上述研究还暗示出生命早期的镉摄入可能是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的一个风险因素。这对于降低我国镉污染的健康危害、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供稿:生物资源与安全处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4号楼

电话:010-88225100 传真:010-88225200 E-mail:cncbd@cncbd.org.cn 京ICP备05037963号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邮编: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