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EnglishMap
  • 首 页
  • 中心简介
  • 通知通告
  • 政策法规
  • 国际合作
  • BIOECONOMY

首页 >> 中文 >> 国内新闻

Gut:我国学者发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成果

日期:2017-11-22 来源:本站 供稿:公共卫生处 作者:管理员 类别:摘录转发

近日,Gut杂志在线刊登了由鲁小杰教授牵头,联合淮安市传染病医院张鑫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李秀惠教授、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袁兆新教授共同完成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成果。

该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诊断研究,验证了γ-谷氨转肽酶(GGT)与血小板比例(GPR)对肝纤维化分级的预测效果,并与传统的肝纤维无创诊断方法Fib-4和APRI相对照。研究入组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据“金标准”肝穿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诊断和分级。

结果显示,诊断显着肝纤维化(MetaVir分级≥2)时,GPR的曲线下面积(AUROC)(0.725,95%CI:0.645-0.805)显着低于Fib-4(0.535,95%CI:0.444-0.627;P=0.026);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MetaVir分级≥3)时,GPR的AUROC为0.753(95%CI:0.687-0.818),与Fibroscan(0.759,95% CI:0.734-0.856)、APRI(0.686,95%CI:0.616-0.757)和Fib-4(0.677,95%CI:0.606-0.748)均无显着差异;诊断肝硬化时,GPR的AUROC为0.713(95%CI:0.642-0.785),显着低于Fibroscan(0.849,95%CI:0.795-0.902;P=0.03),但与APRI(0.678,95%CI:0.604-0.752)和Fib-4(0.607,95%CI:0.526-0.688)无显着差异。

总之,在诊断显着肝纤维化时,GPR优于Fib-4;诊断肝硬化时,GPR劣于Fibroscan;在其他诊断分级中,GPR与Fibroscan、Fib-4及APRI均无显着差异。

该研究一方面验证了GPR用于肝纤维化无创预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单纯血清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分级的局限性(诊断效能并不高)。未来,综合利用多层面指标,融合成无创预测模型可能是更有前途的方向。

慢性肝病易导致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继续进展可导致肝硬化;后者不仅可导致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等各种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还是原发性肝癌的癌前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因此,肝纤维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级的金标准仍是肝穿病理检查。作为一个有创的操作,肝穿有出血、感染等风险,在临床中运用并不广泛,无法作为一个普筛的诊断手段,从而导致许多患者在出现肝硬化并发症时才明确诊断。

虽然近年来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脂肪肝发病率却逐年升高,慢性肝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带来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如能研发出准确易行的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方法,将大大提高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率,实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来源:国际肝病 

供稿处室:公共卫生处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4号楼

电话:010-88225100 传真:010-88225200 E-mail:cncbd@cncbd.org.cn 京ICP备05037963号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邮编: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