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EnglishMap
  • 首 页
  • 中心简介
  • 通知通告
  • 政策法规
  • 国际合作
  • BIOECONOMY

首页 >> 中文 >> 国内新闻

虫媒疾病致病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2018-09-29 来源:本站 供稿:生物资源与安全处 作者:管理员 类别:独立撰写

2018年9月19日,我国科学家刘玮、曹务春研究员在Science子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题为“Arginine deficiency is involved in thrombocytopenia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的文章,并由Science科学杂志社(AAAS)附有同期视频报道。文章创新性的研究模式和所取得的科学发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等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

新发传染病,尤其是新发虫媒传染病一直是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SFTS是2010年在我国首先发现确认的一种新发虫媒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目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的新型白蛉病毒(Phlebovirus),被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目前我国25个省份有报告病例,病死率10%——30%。给疫源地人民群众及外出旅游人群造成巨大的健康威胁和医疗负担。目前SFTS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也有病例报道,病死率高达50%。由于传播媒介长角血蜱的广泛分布及感染后较高的病死率,世界卫生组织一度将其列为需要优先关注的病原体。目前,该病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亦缺乏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给疾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刘玮、曹务春团队自2015年以来,依托河南省信阳市的哨点医院(解放军154医院),通过与北京大学公卫学院,解放军302医院,清华大学药学院等单位的通力合作,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了该疾病中精氨酸代谢的特征性变化;进而揭示了病人精氨酸水平与该疾病的免疫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等发病特征密切相关,确立了精氨酸整体生物效用度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阐明了补充精氨酸具有调整相应临床指标和轻微降低病死率的能力。这项研究拓宽了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疾病致病机理的认识,并为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备选方案,在该研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4号楼

电话:010-88225100 传真:010-88225200 E-mail:cncbd@cncbd.org.cn 京ICP备05037963号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邮编:100039